比特币自2009年问世以来,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。进入2021年,比特币再次迎来一次大的涨幅。2021年2月16日,比特币对美元的汇率突破5万美元。这自然掀起了广大群众对比特币,以及更广义的加密货币的兴趣和热情。特斯拉也参与了进来。据投行 Wedbush 估计,特斯拉在过去一个月中仅由于比特币疯涨,已大赚约10亿美元,很可能比2020年卖电动车赚得还多。公开文件显示,特斯拉已经购买了价值15亿美元的比特币。可以说,比特币又一次赚足了媒体和大众的眼球。不过,很多人还是担心比特币的安全,尤其是合法性。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:在中国买卖比特币合法吗?其实这个问题提得非常笼统。我相信这个问题是普通投资者提出和关心的,因此我把它细化为三个问题,希望能够通俗明白地讲清楚比特币的法律属性。

什么是公序良俗原则?
- >公序良俗原则: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简称,这一原则在法律上具有重要意义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8条的规定,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时,不得违反法律,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。这一原则要求所有民事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一般道德标准。
比特币交易是否违反公序良俗?
- >法律空白与司法实践:目前,中国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比特币交易是否违反公序良俗。然而,从已有的司法实践中可以看出一些趋势。例如,北京仲裁委员会在一起案件中裁定比特币属于虚拟财产,应受到法律保护。这表明在某些情况下,比特币交易可能被视为合法的民事行为。
- >风险提示:尽管有上述案例,但比特币交易仍存在较大风险。一方面,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,投资风险极高;另一方面,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,比特币交易可能面临政策风险。因此,投资者在进行比特币交易时应保持谨慎,充分了解相关风险。
法律地位概述
- >虚拟财产: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,法律对数据、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,依照其规定。这意味着比特币作为虚拟财产,在中国法律框架下是受到一定保护的。
- >非货币属性:尽管比特币被称为“货币”,但在中国,它并不具备法定货币的地位。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的通知明确指出,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,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,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。
监管机构的态度
- >禁止代币发行融资:2017年9月4日,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公告,明确指出代币发行融资(ICO)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,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、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、金融诈骗、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。
- >禁止交易平台业务:监管部门还规定,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、“虚拟货币”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,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“虚拟货币”,不得为代币或“虚拟货币”提供定价、信息中介等服务。
投资风险
- >价格波动:比特币的价格波动极大,这种波动性使得比特币投资具有很高的风险。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如果没有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,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。
- >市场操纵:由于比特币市场规模相对较小,容易被庄家操控。市场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通过操纵市场价格来获取不正当利益,给普通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。
法律风险
- >政策不确定性:中国政府对比特币的态度较为复杂,虽然目前并未全面禁止比特币交易,但对相关活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。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比特币交易面临更大的法律风险。
- >法律保护有限:尽管比特币被认定为虚拟财产,但由于其特殊性质,法律对其保护程度有限。一旦发生纠纷,投资者可能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。
比特币在中国的法律地位相对复杂,虽然被认定为虚拟财产,但并非法定货币,且受到严格的监管。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参与比特币交易需要承担较高的投资风险和法律风险。因此,建议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参与比特币交易前,务必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风险,谨慎做出决策。同时,监管部门也应继续加强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监管,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投资者权益。